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胡恩威,別那麼無能吧

*林敏聰回應胡恩威有關香港流行音樂之言論

  香港流行音樂從來都是低俗?恕我以直覺回應你,香港流行音樂由Sam許開始已是一個傳奇,粵語歌亦開始的逐漸成形。筆者雖然學識不多,但以筆者本身有限的知識告訴我,粵語歌不是低俗,而是一種的當代文化回應。

  在本文入旨前,先談談何謂「俗」字。俗的其中一種意思是指「長期形成的禮節、習慣」。當社會形成時,人民、文化留下來的傳統,除了使該社會的人民跟著「俗」留下的東西而生活外,亦是代表一個時代的見證。

  談了一點的「俗」後,在筆者而言,粵語歌代表的是「風俗」。以Sam許為例,我們經常都用數首歌回應日常生活的心聲。「半斤八兩」、「天才白痴夢」、「浪子心聲」、「財神到」等等都是因應「俗」而誕生的歌曲。胡生所舉例的歌詞,你說是「低俗」,我說是「世俗」。「浪子心聲」是警醒我們做人與生活的道理。正因為「世俗」以普遍的想法去過活,Sam許作歌,是一種的鎮靜劇,令我們得以有片刻的思考。

  你說霑叔是「低俗」?胡生,你做人未必「狗眼看人低」吧。霑叔的歌詞,亦是一種反映當代文化的例子。筆者對霑叔的認識較少,於是在網上找了「維基百科」(當然不可盡信),但看到很多的作詞作品,如「獅子山下」、「滄海一聲笑」、「明星」、「世界真細小」、「鱷魚淚」等,當時的電視劇陪伴著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人成長,這些的歌曲亦都切合回應了「俗」的意思。以「明星」一曲為例,「當你見到天上星星 可會想起我可會記得當年我的臉」這句歌詞,既帶詩意,又有「俗」的成份。這首歌經過時代洗禮,仍然不會被人忘記,更經常性作為紀念他人之主要歌曲。胡生,霑叔留給世人的,不是你所謂的「低俗」,而是一種的回憶、一種不可磨滅的「俗」。

  筆者只是草階市民一位,但粵語歌帶給我們的影響,就是一種的「俗」─見證時代變遷仍然不被人忘記。香港,一個小城市,但作詞、曲水準絕不比西方文化低一等。至少粵語歌可以在《頭條新聞》中二次創作諷刺時弊、可以作為探討本土音樂文化變遷的論點之一。胡生,你未免太無能吧。
題外話:
連黃大煒都讚粵語歌。胡生,你未免看低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