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Bucket List,你有嗎?

 某天伙子在學校接受語言訓練時,其中一條題目談及你的Bucket List內容是甚麼?為甚麼會選擇這些,不自覺的已經勾起最近一位戰友的過身,而在他身前並沒有留下Bucket List,這令我有一個疑問彈出來:「我們是否已經準備為自己迎接過身而準備好一切?」

其實這個問題本應存在己久,由人的出生開始,理應為準備過身而籌備著。但基於主流社會的系統,吹向「階段」式進發,讓人由年輕去到年老後才應為自己做好準備,但誰敢擔保每一天都可以安心的過活嗎?伙子只能說:「不能」。

 談起Bucket List,自然就想起在大專生活的Sem1中,一位導師曾在堂中播映同名電影《Bucket List》,故事談及兩位過著不同生活的人,因病而同住在一間病房,並慢慢建立關係。但戲中兩位主角知道生命的盡頭快將來臨,開始反思生命究竟是如何的,其中一位主動提出:「讓我們好好過活下去,把我們所想的寫在Bucket List吧!」雖然伙子未曾把電影全套看過,但很記得在其中一位的主角葬禮中,另一主角代他宣讀他的Bucket List時,不自然想起究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否已經遺忘了很多應該要珍惜的東西?我們所響往的想法、價值觀究竟與現實是否相違背等等的問題,很自然地想起來。看似簡單的道理,但我們已經遺忘了。
*《Bucket List》其中一位主角,他與另一位主角在餘下的日子,盡能力完成Bucket List上寫下的願望達成。

Bucket List除了喚醒我們珍惜生命,為自己活下去外,伙子眼中所想的是─ 讓他人知道你的意願。很奇怪的,中國人傳統社會總是「收收埋埋」,有事起來都不會主動講出來,總是依靠自己一人去面對。直至情況出現變化,身邊的人才知道已經太遲;反觀外國人不同的地方是,開放的。有事上來希望令身邊的人知道,不要為他而悲傷,而是盡力尋求方法去解決或活下去,無悔人生。Bucket List的作用正是希望透過紀錄自己所寫的願望,即使無法完成或不能親口說出來,總好比完全不說為好。在日常的自殺案或者其他案件中,當受害者死亡時,受傷的不只是他的家人、親戚,而是他的好朋友、鄰居,有機會出現「創傷性症候群」。試問為何不能坦白的說出你的意願,讓人思考究竟你的想法是如何。

 在此,伙子簡單分享我的Bucket List,你也可以擁有:
1, 旅遊機票:我們在世界只是一粒微塵,而世界有很多地方我們未能親身體驗是不知道的。機票在手,我們可以周遊列國之餘,認識當地文化、語言,更可以大開眼界。

2, 搖滾音樂:搖滾所象徵的精神,就是破壞者,破壞社會上故有的制度、想法,逆轉想法從而突破有一個新領域,並且能反映社會現況。

3, 黑色:黑色代表嚴肅、認真,並同時有幽默。黑色除了某些特定場合外,基本上都能夠穿著在身,以示性格及內在一面。

「When you know how to die, you know how to live」你準備好你的Bucket List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